全球中央 10月號/2023 第178期:碳交易時代 (電子書)

NT $ 79


不減碳就淘汰碳錢時代來臨

今年10月,歐盟「碳邊境調整機制」(CBAM)試行上路,受管制的高碳排產品必須購買憑證才能進入歐盟;而響應淨零碳排承諾的國際品牌,也紛紛要求供應鏈跟進綠化,這讓出口導向的台灣企業籠罩在「碳焦慮」的壓力鍋中。

因為這意謂著:不減碳,就做不了生意;不減碳,就是跟錢過不去。不過在碳交易時代的遊戲規則下,棍子與胡蘿蔔齊下─汙染者得付費,但減碳得宜,碳權就是香甜的綠金。

在國際碳有價化的趨勢下,台灣在今年8月成立碳權交易所,並預計在2025年對排碳大戶開始徵收碳費,引導企業銜接零碳未來。

在碳權等於碳錢的時代,台灣面臨哪些機會與挑戰?而在國際上,早已領先起跑18年的歐盟碳交易市場、將碳費徵收伸入家庭的德國、誓當亞洲碳交易霸主的新加坡,以及亞洲第一個實施全國性碳交易的南韓又有什麼可供借鑑的經驗?封面故事〈碳交易時代〉與您一同探討。

碳交易上路救地球也賺綠金

世界各國都在分階段落實淨零碳排,以因應極端氣候與能源危機,全球產業供應鏈即將迎來「綠色淘汰賽」。

台灣是出口導向國家,每年出口金額超過4,500億美元,是世界最重要的供應鏈之一。企業面對「減碳焦慮」,必須靈活及多元化運用減碳工具,臺灣碳權交易所此時成立,正是推動台灣淨零的機會。

碳權,簡單來說,就是碳排的權利。台灣採取碳費先行,針對排碳大戶,要求繳交碳費,預計2025年開始徵收,並成立碳權交易所,幫助企業銜接零碳未來。

指標性企業正全力推動減碳戰略,積極轉型搶綠金。台達電甚至採取「以費制量」策略,規劃一套內部碳價計費辦法,去年度集團對內收取的碳費超過1億美元,幾乎是台達電年營收的1%。

封面故事〈碳交易時代〉全方位解讀台灣的機會與挑戰,並協助讀者認識涵蓋近30國的歐盟碳交易機制、德國如何透過碳費讓人民排碳有感、新加坡力拚亞洲碳交易霸主以及南韓交易所的經驗。(詳見30頁)

前臺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畢柳鶯2020年陪伴罹患小腦萎縮症的媽媽自主斷食,期間還舉辦生前告別式,透過照片回顧一生,「在媽媽人生的最後,深刻地了解媽媽」。作家蔣勳回顧在安寧病房陪伴母親時說,「我曾經希望自己一生不要碰到苦味,但那是不可能的事」。

台灣走向超高齡化社會,照顧末期病人,必須兼顧情、理、法。積極治療後,在停損點上選擇不再繼續,也是一種尊嚴善終。《病人自主權利法》已經實施四年,當死亡成為選擇,醫界認為是時候重新討論《尊嚴善終法》。

我們都害怕死亡,但鮮少學習死亡。專題〈人生最後一哩路〉深刻省思生死議題,了解法國模式的生命終點、英國如何看待臨終前的醫療自主、崇尚自然回歸的瑞典、日本的「終活」運動、「我們與善終的距離」、談生論死的「死亡咖啡館」。(詳見68頁)

本期〈看世界〉來趟時尚饗宴之旅,先到馬德里服飾博物館,窺看西班牙的時尚寶山,接著一睹擁有華麗與豐富典藏的英國V&A博物館、探索人類足下歷史的多倫多貝塔鞋子博物館、全球設計師朝聖的巴黎時尚博物館、紐約時尚設計學院、東京服飾博物館,以及令人目不暇給的比利時尿尿小童變裝秀。(詳見8頁)


綠金 減碳 供應鏈 碳費 交易 時代 碳權 企業 媽媽 地球